全面注冊制下,市場風格會如何變化?
推行全面注冊制,本質是把選擇權交給市場,但并不意味著監管和約束就會放寬,反而上市流程會變得更為透明和可預期,尋租空間變得越來越少,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將會被強化,盡可能實現價格發現的功能。在上述背景下,市場給予上市公司的估值將會趨于合理,擁有良好持續經營能力、公司治理更為完善的公司將會發展壯大,反之基本面較差、依賴于概念炒作的公司會被淘汰。在全面注冊制下,市場風格會更加有利于績優股,即基本面良好以及具備一定成長性的公司,其估值處于相對穩定但被低估的水平,能夠經受住各種因素的沖擊。
全面注冊制改革的重點是滬深主板,主板要突出大盤藍籌特色,重點支持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從市場風格變化來看,全面注冊制更利好業績穩定、公司治理完善的大盤藍籌,相對利空中小市值、殼公司、垃圾股等。
抓住改革紅利,如何選板塊和個股?
投資者可根據主板、創業板和科創板重點支持的不同上市公司類型進行選擇。主板主要服務于成熟期企業,突出“大盤藍籌”特點;創業板著重服務于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根據最新創業板指的成份股來看,主要集中于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醫藥生物、電子等高端制造板塊;科創板則側重于六大新興行業,包括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投資偏好,選擇不同板塊和個股。此外,全面注冊制對于券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從IPO(首次公開募股)規模來看,2019年之后出現明顯增長,2021年的首發家數創歷史最高(524家),而2022年的首發募集資金規模創歷史新高(5869億元)。
隨著全面注冊制鋪開,IPO規模大概率有增無減,這有利于做大保薦業務的蛋糕。但由于券商之間的保薦業務競爭激烈,投資者不能忽視保薦業務凈利率下行的風險,業務量的增長是否能夠彌補毛利的下降仍有待觀察。
從板塊投資來看,隨著全面注冊制落地,企業一二級融資循環更加通暢,券商作為連接一二級市場的重要主體,深度參與企業的發行、定價、承銷、上市等環節,或將提振券商投行和PE(私募股權基金)等業績。注冊制改革利好券商板塊,尤其是優質龍頭券商??萍脊砂殡S上市公司隊伍的擴容,整體估值或有所折價,但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優質細分龍頭科技公司有望獲得更高估值,在全面注冊制推動整體市場估值提升以及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建設下,國有上市企業估值有望修復。
投資者應注意哪些風險?
全面注冊制下,我國資本市場實現有進有出和優勝劣汰,炒作風險顯著提高,意味著市場風格會更加關注企業基本面,更重視價值投資。要避免盲目打新,防范新股過熱,避免炒差炒退。全面注冊制讓新股定價市場化,一級市場的詢價機制可能帶來新股定價高估,意味著打新閉著眼掙錢的時代已經過去,要分辨新股的內在價值。新股上市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停板,這是允許股價大幅波動來充分釋放風險,風險能力承受低的普通投資者應該慎重參與上市五日的股票交易。注冊制顯著降低了殼資源的價值,同時我國推進的“應退盡退”的退市改革有效提升了炒差炒劣的市場風險。投資者應該通過價值投資來防范全面注冊制帶來的市場風險變化。
普通投資者應注意的風險,一是新股破發風險,注冊制下新股發行取消了對發行價格的限制,并交由市場來決定,打新風險或將大大提升。二是個股邊緣化和退市風險,注冊制設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隨著個股數量的增多,資金分流在所難免,部分績差股可能會因流動性不佳而被邊緣化甚至退市。投資者如何避雷,一是堅持價值投資,提升投資專業性,選擇基本面和成長性好的股票;二是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間接投資股市。
全面注冊制推行之后,需關注以下風險。一是上市公司被邊緣化甚至被強制退市的風險。全面注冊制意味著殼資源價值大幅下降,會加速績差股邊緣化,加大這類股票的退市風險,投資者需注意此前炒作業績差和殼資源的方式可能不再適用,存在較大風險。二是“打新”收益可能不再“無風險”。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到來,新股發行的市盈率上限將被打破,可能會面臨破發風險,因此“打新”可能不再是一種接近無風險的套利,投資者需要注意轉換思維。面對上述兩個風險,投資者需更加注重公司長期基本面的研究,而不再是博弈業績較差公司的短期業績反轉或者去押注殼資源價值;“打新”也需甄別,提升自身對于該行業的理解,注意新發個股估值的合理性,做好估值的橫向和縱向比較。
長期看是否會迎來牛市?
全面注冊制會帶來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優質公司的流動性,帶來劣質公司的邊緣化,形成流動性的分流。還能推動我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令我國資本市場長足健康發展。鑒于我國經濟長期增長和優質企業長期成長可期,全面注冊制下的我國資本市場應逐步呈現牛市格局。
在新發基金規模并未明顯增長的背景下,全面注冊制的實施可能會導致股市流動性分流,但對市場表現的影響有限。從歷史上看,通過復盤注冊制試點關鍵時刻之后全部A股一個月/季度的區間表現,我們發現并無很明顯的漲跌規律,大小盤風格也無明顯特征。原因在于,一方面注冊制從征求意見到正式落地仍存在時滯,股票供給增加循序漸進,瞬時流動性沖擊并不大;另一方面微觀流動性并非一直都是當時市場表現的核心驅動因素,需結合當時環境進行判斷。
短期來看,全面注冊制可能會導致股市流動性分流,但影響不大。從長期來看,全面發展注冊制,其實是通過大力支持企業進行直接融資來彌補間接融資上的不足和困境,盤活社會資本、使得各類投資者能夠有更多的選擇的同時,助力經濟轉型,逐步從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傳統經濟走向更加多元發展的經濟系統。
假定未來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能夠匹配股票供給增長的速度,那么股票市場還是能夠充分發揮其支持實體發展的重大作用,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帶來更為豐厚的回報。
是否會導致股市流動性分流需要分維度來看。首先,新股對存量市場的流動性分流影響可能性不大,目前A股流通市值超70萬億,日均成交額接近萬億,近三年平均每年新股上市融資金額約5000億元,增量相比存量較小,且股票上市是循序漸進式增加,瞬時流動性沖擊可能性不大。其次,由于個股體量大小和公司質量的參差不齊帶來的流動性分流或進一步加大,對于權重較高的大盤藍籌股而言,流動性影響較小,而對于小市值股票,新股上市可能會稀釋本就不強的流動性,特別是對于績差股,估值或進一步承壓。
全面注冊制改革前期已被市場充分預期,短期對市場影響不大,長遠來看,其本質是讓資本市場進一步市場化,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將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吐故納新和優勝劣汰,促進股市健康良性發展。